波光粼粼的滴水湖,让大学时第一次骑行来此的美国青年王康(Charles)萌生了跃入这片碧波畅游的冲动。如今,这里滋养着他更大的梦想——为全球中小企业畅游中国市场搭建桥梁。
因为和临港的缘分,22岁的王康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国或加入跨国企业,而是怀揣着创业梦扎根滴水湖畔。而临港也为他送上了高效审批、“管家式”创业服务、融入本地生活的暖心礼包等一系列远超期待的创业礼遇。
一颗来自异国的创业种子,正在临港破土而出。
“去那些正在成长的地方”
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王康曾作为中美交换生在北京一所公立高中就读一年,从清晨到深夜,课本里的方块字与胡同里的京片子,让他爱上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度。后来,王康考入上海纽约大学学习市场营销,结识了合作伙伴,决心打造一个连接海外中小品牌与中国经销商的数字平台。
王康与临港的初次见面,是大三那年他独自骑着自行车从市区出发,往返120公里来到滴水湖畔。“距离对我不算障碍,这里的宁静和开阔让我一见倾心。”这份好感在创业抉择时化为关键砝码。2024年秋天,当王康正为注册公司焦头烂额时,上海老外创业群里一位前辈告诉他:“你一定要去临港!”并直接把临港留创园分园临港科创中心负责人的微信推了过来。
“上海纽约大学教会我,要做先行者,就要去那些正在成长的地方。”就这样,王康租了一辆车奔赴临港,却没想到误上了东海大桥,迟到一个小时后,迎接他的是临港科创中心负责人温暖的笑容:“没关系,我们等你。”
王康与合作伙伴。(小红书截图)
这次迟到的见面,让他笃定了"就是这里"的决心——临港科创中心当天就为他组建了项目服务群,详细解答各种疑问,手把手帮助他完成了公司进出口经营范围、海关进出口备案、办公室租赁实地经营等全部环节。“我知道他们都很忙,给他们发微信我都备注‘可以明天回复’,但当天不管多晚,他们都会回复我。”王康回忆说。2025年3月26日,他创办的觅巅商务咨询公司正式成立。
全链条服务,事事有回应
作为应届毕业生,王康面临6月底个人签证到期影响出行的燃眉之急。针对他的诉求,临港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及时开启“绿色通道”——工作许可审核从常规8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非核心材料容缺受理,同步指导办理外国人来华居留许可。“他们预判了我的焦虑,帮助我化解了风险。”王康感慨,出行归来,他就顺利换取了工作居留证件,正式开启临港创业之旅。
如今,王康“反向阿里巴巴”式的创业已经小有成就,通过数字平台,他们帮助一家美国洗衣液品牌找到了新的经销商,让品牌方可以实时掌握国内各平台的销量、库存等数据,淘宝店铺已经拥有超过10万粉丝。而临港的人才政策更为他带来意外助力:不仅帮他申请到工位、人才公寓最长免租期,企业招聘人才可以获得租房补贴、安家补贴,招实习生,企业和学生双方都能拿补贴。“这直接降低了我的用人成本。”眼下,王康正忙着招聘暑期实习生,他计划今年冬天可以招聘第一批正式员工。
带着他的创业梦,王康今年参加了“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临港新片区选拔赛,虽然没有晋级,却收获了各种创业指导、产业链资源以及“临港菁才礼包”:价值500元的消费权益,覆盖餐饮、交通、运动健身,还有即将开放的文旅项目等。
“很方便,用手机小程序就能直接付打车费、买咖啡。”王康打算周末邀请朋友们来临港度假,刚好能用上这些消费券。
从一颗种子到一座桥梁
在临港,王康找到了与家乡南达科他州的奇妙共鸣:“都是小地方,但充满潜力。市区诱惑太多,这里能让我安心专注工作。”更宝贵的是人才生态:园区、政府各部门形成服务闭环,创业者的需求事事有回应。
王康的“临港奇遇记”,正是这片热土对创业者最生动的邀约。
这颗“临港种子”也成长为连接中外的一座桥梁。如今,王康的小红书账号 "Charlie王康" 成了临港 "野生代言人",记录了他在临港创业和生活的点滴,一条“来临港创业是个完美的起点”的笔记获得了最高赞。当一位在义乌创业的美国朋友考虑转移阵地时,王康也像一年前那位前辈一样毫不犹豫地向他推荐临港:“这里才是创业者的未来!”他还会向上海纽约大学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滴水湖畔的怡人景致和贴心服务,组织大家来这里滑雪、看烟花。
在临港的老外创业圈,王康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巴基斯坦留学生周子寒做纺织品贸易,津巴布韦创业者沙米与何必创办“反向海淘”电子商务平台,他们带着不同语言、文化与梦想而来,却都在这里找到了相似的归属感和破土而出的力量。
为了让更多“种子”在这座“年轻人的城”生根发芽,临港新片区今年启动了“外籍留学生种子计划”品牌活动,旨在挖掘一批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国际人才推介官,吸引更多希望留在中国、留在上海的留学生及外籍人士关注临港,通过更便利的政策、更优越的环境、更温暖的服务线上配资炒股网站,吸引全球青年英才与临港这座“未来之城”双向奔赴。
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