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很多地方天气依然炎热,在这个水饮市场的传统销售旺季,有一类产品成为消费者新宠,那就是包括薏米水、黄芪水、红枣枸杞水等在内的“养生水”。然而养生概念虽然诱人长沙股票配资平台,但部分产品的真实功效也受到质疑,打擦边球、混淆概念式的宣传也容易产生误导。(8月11日新华网)
“养生水”的走红,既源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又叠加了快节奏生活中“健康+便利”的即时需求,这种双重因素共同催生了新的市场热潮。某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陈皮水、姜枣茶、金银花茶等饮料订单量有近60%的增长,薏米水订单量增速更是超过了100%。另有数据显示,2024年养生水行业规模为30亿元,预计2028年有望突破100亿元。这些数据印证了市场对“轻养生”解决方案的旺盛需求:消费者既追求健康滋养,又渴望便捷省时;而“养生水”恰好以即开即饮的灵活形态,精准契合了年轻人“熬最晚的夜,喝最补的水”的养生心态。
然而,当消费者闻着那若有似无的草本气息,畅想“一瓶养生水里藏着千年草本智慧”时,可曾想过可能暗藏的风险?
首先,含伪科学陷阱。虽然药食原料有养生功效,但需达到一定摄入量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饮料往往只标成分不标用量,是借养生概念进行伪科学营销。并且,“养生水”本质还是饮料,含有代糖和添加剂,从健康角度看,白开水和自煮热饮才是更干净的选择,“养生水”难以成为平替。
其次,放大所谓功效。部分商家将“药食同源”异化为营销话术,通过“超级食物”“减肥养生”等暗示性宣传,模糊食品与保健品界限。相关专业人士指出,中医养生讲究一人一方,一个产品不可能适合庞大人群和不同体质,“养生水”药物成分含量低,并非真正具有功能性或治疗性的产品。一些产品缺乏科学依据却大肆宣扬针对特定体质的功效,既违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也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
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养生水”,我们既要避免将其简单归为“智商税”的片面否定,也要清醒认识到:“养生水”绝非均衡饮食与规律作息的替代品。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保持理性,不要过度依赖其养生功效,同时要留意产品的质量和成分,选择适合自己的饮品。
监管部门也需有所作为,应加快完善行业标准,明确“养生水”这类介于普通食品与保健品之间产品的法律定位,对“药食同源”等概念的使用划定科学边界,严惩虚假宣传行为。
在“养生水”现象折射的传统智慧与商业营销的碰撞中,保持理性认知比盲目跟风更重要——既不因噎废食地拒绝所有草本饮品长沙股票配资平台,也不被华丽的营销话术裹挟而失去判断。当我们将目光从包装精美的“养生水”移开,回归到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这些最基础的养生之道,或许才能触摸到健康生活的本质。(文/董婧图/黎青)
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