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经过四年激烈的内战(靖难之役),朱棣终于成功夺取了大明帝国的皇位,成为新一任的皇帝。由于长期的内战股票配资app下载排行,大明帝国的军力大幅度削弱,尤其是防守北方的精锐部队——燕王旧部和宁王旧部被调往南方参加内战,导致北方防线空虚。与此同时,曾被大明击败的草原势力趁机恢复并逐渐壮大,鞑靼、瓦剌、兀良哈三股势力在北方逐鹿中原。
虽然北元已不复存在,草原地区的政治格局陷入了三方割据的局面,其中以鞑靼最为强大。朱棣在年轻时曾多次出塞,亲自带兵打败北元军,如今成为皇帝,他自然不会对这些草原势力手软。永乐七年(1409年),鞑靼再次袭扰大明北方边境,消息传到南京,朱棣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出征。 当时,大臣们纷纷劝阻朱棣亲征,建议他派遣有经验的将领处理此事。最终,朱棣选择了靖难之役中的悍将丘福,命他带领10万大军征讨鞑靼。虽然丘福身为猛将,但他性格刚愎自用,往往不听劝告。这次出征前,朱棣一再叮嘱丘福要谨慎行事,然而丘福一出长城便忽视了皇帝的命令,贸然深入敌境,结果遭遇鞑靼的诱敌计策,导致10万大军全军覆没,消息传回南京,朱棣感到无法忍受,决定亲自带兵征讨。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调集50万大军,亲自北征。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得知消息后,迅速决定撤退,带领主力向西逃往瓦剌部,而其丞相阿鲁台则向东撤退。朱棣果断决定擒贼先擒王,亲率大军追击本雅失里,最终在斡难河(今蒙俄边境)与其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本雅失里损失惨重,成为明朝的傀儡。朱棣随后回军,打败了阿鲁台,重创鞑靼势力,迫使阿鲁台向大明投降,并封其为和宁王,鞑靼的实力大幅削弱。 然而,战后的局势并未完全平息,瓦剌的力量日益强大。瓦剌太师马哈木带领部队进军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威胁中原。朱棣决定再度出兵,永乐十二年(1414年)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此次征讨中,明军接连在三峡口和忽兰忽失温两地打败瓦剌军,特别是在忽兰忽失温一战,明军全歼瓦剌太师马哈木的3万精骑,瓦剌遭此重创,实力大幅削弱,此后数十年不敢犯边。 到了1421年(永乐十九年),鞑靼的阿鲁台力量有所恢复,并决定脱离大明,自行为政。当年冬天,阿鲁台率部围攻大明北方重镇兴和,并成功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此时,朱棣已将都城迁至北京,为了更好地应对北方威胁,接到消息后,朱棣立即决定出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鞑靼,这是他第三次亲征漠北。阿鲁台得知朱棣亲自带兵,迅速撤退。朱棣在追击过程中俘虏了部分鞑靼部众,但由于后勤问题未能彻底追击。返回途中,朱棣顺势大破与鞑靼暗中勾结的兀良哈部,取得了大胜。同年七月,朱棣再次获知阿鲁台在瓦剌的战败,决定第四次北征,最终逼迫阿鲁台的部将也先土干投降。朱棣将其赐名金忠,并封为忠勇王。金忠后来成为大明的一位杰出将领,多次成功击退草原势力的入侵。 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漠北征战,朱棣成功重创了鞑靼的本雅失里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然而阿鲁台部始终未被彻底解决。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朱棣决定发动第五次北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年已64岁的朱棣再次亲自出征,这次他率领的大军一路攻至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哈剌哈河下游)。然而,由于后勤保障问题,朱棣未能完成最后的目标,被迫折返。7月18日,在班师回朝途中,朱棣因病去世,享年64岁。大明帝国的“马上天子”就此陨落。 朱棣的五次漠北远征,不仅打击了鞑靼、瓦剌、兀良哈的力量,更树立了“大明不容犯”的强硬姿态,成为大明历史上的绝唱。然而,朱棣去世后的25年,瓦剌太师也先(马哈木的孙子)带领凶猛的瓦剌骑兵,在土木堡活捉了朱棣的曾孙朱祁镇(明英宗),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从此,大明帝国的辉煌逐渐走向衰退。 发布于:天津市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